余惠承教授声乐学术讲座成功举行

发布者:李金鹏发布时间:2021-06-24浏览次数:2305

20216月18日上午,余惠承教授声乐学术讲座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演奏厅成功举行。余惠承教授是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音乐学院访问学者;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委;中国声乐家协会执行主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音协声乐歌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在美国、加拿、法国等国及国内多所高校举办各类音乐会、讲座数十场次,并受聘于国内外十余所院校客座教授。代表作品《凤求凰》《粉墨春秋》等等,2019年演唱的歌曲《百年复兴梦》获湖北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个人演唱专辑6张,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余教授分享了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与多年的演唱心得,虽然从事教育事业良久,余教授也从未停止活跃在舞台。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一直活跃在舞台是很难得也是很可贵的。余教授认为民族与美声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歌唱最重要的就是呼吸,呼吸是歌唱的根本,是我们声乐学习路上必不可少的基石。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余教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演唱指导。第一位上台的同学是大二年级的陈韵竹。演唱曲目是《粉墨春秋》,选自舞剧《粉墨春秋》主题歌,由微尘作词,方鸣作曲。以《粉墨春秋》为例,余教授阐述了民族声乐对京剧中润腔、气息、节奏以及吐字咬字等方面的借鉴和运用,这种借鉴与运用使中国民族声乐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在陈韵竹同学的演唱过程中,余教授从情感与乐句为切入点进行指导。演唱中运用了戏曲中的韵与腔,细腻真挚地表达了梨园戏子的一生与情感,就像台词所说“台前幕后,生旦净末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里戏外,粉墨春秋。”乐句长长短短,轻重缓急,无一不流露出余教授对于歌曲与人生的感悟。

    接下来是大二年级芮雪演唱《恨是高山仇似海》,选自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作词曲。是此歌剧中重要的一首咏叹调,也是剧中较为经典的唱段。女主人公用哭腔的唱法来感染听众,高亢、激扬,具有很强的爆发性,使悲剧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歌曲的创作中用了许多延长音,加重音调,反复吟唱,使听众感觉置身其中,也使得整个戏剧推向了高潮。这首作品演唱难度较大,对于情感要求很高。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现在也许不能完完全全的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涵,但在余教授一句一句亲身示范的讲解与引导下,芮雪同学一句一句改进与体会,感染了在场的听众。

    大三年级的宋欣洁同学是第三位演唱者,演唱了当下热门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选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由王晓玲作词,栾凯作曲。熟悉的沂蒙旋律、震撼的舞台表演、动人的故事情节,以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创作主题,歌曲《沂蒙山,永远的爹娘》是该剧最后一场的核心咏叹调,主要表达了在革命时期,沂蒙山人民高涨的革命热情,展现了伟大的沂蒙山精神。宋欣洁同学音色优美,演唱也娓娓动听,在余教授一句句演唱示范的指导下,更是体会到了演唱气息支撑和歌唱支点的重要性,让声音更具表现力。

    第四位上台的是前不久举行过独唱音乐会大四年级即将毕业的巴艺锦同学,演唱由张卓娅、王祖皆作曲,王晓岭作词,选自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歌曲《思儿》,是这部歌剧第五幕杨母的一个主要唱段,歌曲生动描述了杨母的内心情感变化过程,表达了一个母亲担心儿子在外面打仗,许久不回家的思念之情。但是儿子是在为国家奋斗,在担心儿子的同时也对儿子革命事业给予了极大的精神支持。歌曲《思儿》中杨母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让剧情不断地升华发展,表达了这部歌剧中人民群众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及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巴艺锦同学对于歌曲情感内涵相比于低年级的同学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无论在歌唱技术还是情感理解方面都较为成熟,情深意切,娓娓道来。余教授对于乐句进行了较为细微的调整,歌曲所传达出的情感令在场的听众为之动容。

第五位上台的是研究生三年级的丁雨婷同学,她演唱的是余教授的代表作品《凤求凰》。《凤求凰》传说是汉代的古琴曲,演绎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非凡,志趣高尚,知音默契等丰富的意蕴,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此曲的创作者是余教授的一位声乐专业学生,余教授于2018年在她的独唱音乐会中首次演唱,不久红遍大江南北。在课堂中,从声音的处理到情感的表达,余教授都耐心地为学生一一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对这首曲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此次余教授的声乐学术讲座让现场师生受益匪浅,同学们不仅从中学到了丰富的声乐理论和实践知识,还深深被余教授多年来对艺术执着的追求所感动,鼓舞了他们更加坚信要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进步的决心。


                                                           (撰稿人:李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