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9:40-12:00和13:30-16:00,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项阳教授在一天内于我院101会议室开展了两场关于“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学实践”主题的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杨曦帆教授主持。
项阳讲授讲座开场就提出:学习要有走出去的主动性。他回顾了自己在综合大学学习经历,主动的跨学科学习,先后去中文系学习训诂学、语言学等课程,人类学系的考古课程,哲学系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当代艺术文化思潮课程,包括北大的明清经济史、中国民族大学的民俗学等。项阳教授提醒:南艺紧靠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同学们可以自主的多学习一些人类学、历史学等相关的知识。
上午场的讲座,项阳教授针对国际上的民族音乐学学者将历史音乐学引入民族音乐学领域,形成“历史的民族音乐学”,用历史人类学方法论研究音乐文化等相关问题展开演讲,主要从仪式用乐和非仪式用乐两条主要脉络梳理。研究传统音乐要把握传统社会的制度、功能等多种深层内涵,不能以当下的形态看历史,要有当时的时空观,通盘考量才能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研究。音乐史学者从文化整体把握音乐本体及其作用,历史人类学方法论用于中国音乐文化研究实践,将两种学科融为一体,从共时和历时贯通认知,提出问题以求深入,这是学术发展意义。项老师1991年秋天开始从事《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考察,在田野工作中跑遍了山西一百多个县,以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方法为基础,有意识地关注当下传统音乐活态。在梳理文献中发现乐户始自北朝,归属乐籍,是国家制度下生存的专业、贱民、官属乐人,在宫廷、京师、军镇、各级地方官府承载国家仪式和非仪式用乐,男性重仪式为用,女性重非仪式为用。这样的发现对中国乐文化具引领意义。
下午场的讲座,项老师主要从历史人类学实践和历时性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谈起。1.回归历史语境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审视当下固化认知;2.将民间音乐文化活态与历史音乐文化传统对接,提出多视角“接通”的方法论;3.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功能作用,非仅为审美、娱乐和欣赏;4.提出制度、承乐人与音乐本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把握国家礼乐制度和乐籍制度下的专业乐人承载与音乐文化整体存在;5.从国家用乐逻辑起点考量,认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礼乐与俗乐两条主导脉络的整体架构和贯穿;6.把握历史节点看不同历史阶段礼乐和俗乐的各自形态;7.提出中国传统社会以制度下组织态的音乐传播为主,自然态为辅;8.把握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关系,认知佛教、道教和多种宗教音声的独特意义;9.从历史语境中看中国与周边国度乐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历史人类学历时性考察理念,不只是从活态中把握之后自下而上地把握,还要在此基础上寻找到逻辑起点,把握历史语境和研究对象的边界以及内涵之后自上而下地梳理,或者说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研究中国音乐,我们要关注外来学术理论和方法论,再要回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认知自身。
项老师的讲座结束后,杨曦帆教授做了总结,音乐学系钱慧副教授以及博士研究生刘东兴等就相关问题展开询问,项老师予以热情细致地解答。这次讲座涉及了音乐史学、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等学科理论,令我院师生受益匪浅。期待项阳教授下次再来我院讲学。(文:葛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