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课程“音乐学前沿研究”由音乐学院主办、通过邀请国内知名音乐学研究专家,共同参与音乐学研究系列讲座。“音乐学前沿研究”的举办,为音乐学院学生带来的各专业的学术前沿思想,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和前沿话倾向,为学术研究挖掘出批判性阐释、跨文化与跨学科以及更趋开放和多维的视角。
2019年4月12日下午,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主办的研究生课程“音乐学前沿研究”系列讲座第一讲,在音乐学院101会议室顺利开展,南京艺术学院刘承华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我与《溪山琴况》——一份琴论文本的解读历程”的专题讲座。该活动由南京艺术学院杨曦帆教授主持,音乐学院研究生共同参与。
刘承华教授系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著有《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论》《艺术之道的学理透视》《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中国音乐的神韵》《古琴艺术论》等著作。
刘承华教授在现有的“二分说”的基础上对明代琴论著作《溪山琴况》的结构进行新的探讨,重点论述了以下问题:一、从演奏的四个要素说明前四况——和、静、清、远应从风格论中抽出,做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和”,演奏者应当具备超越技术、超越认为、超越理性的心理条件;二、根据内容与侧重点的不同,将后十五况分而为二,形成音色论与技法论两个层面;三、考察四个层次间的联系,指出他们及时逐层体现的递进关系,也是以纲统目的总分关系,同时还是互为联系、彼此交织的网络关系。
从刘承华教授的研究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徐上瀛《溪山琴况》中的二十四况并非并列的,而是立体的,是一种有着特定逻辑关系的体系。四个层次,层层相因,其第一层次中的四况,有各自在其他三层中得到充分体现,是全篇在其主脉络之外,又呈现出一个纵横交叉、互相联系的网络结构。听完刘承华教授透析《溪山琴况》这一结构,对于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