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从母语中寻找生命的源起 叶云川《中国音乐地图》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5-16      访问次数: 10

2025年5月15日晚7时,音乐学院“弘毅讲坛”第79期讲座在学院演奏厅成功举办。著名音乐制作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音乐地图”发起人兼艺术总监叶云川先生应邀作“《中国音乐地图》: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从母语中寻找生命的源起”专题讲座。讲座由民族音乐学方向副教授麻莉老师主持并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课程教学实践内容,旨在通过实际项目案例的分享,深化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当代表达、文化传播与跨媒介制作的理解。

叶云川是我国杰出的音乐制作人,瑞鸣音乐创始人,美国录音艺术与科学学会(NARAS)成员、格莱美奖投票成员,曾荣获中国金唱片奖最佳音乐人特别奖。其担任制作人的音乐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高度评价,荣获“全球音乐奖”“美国独立音乐大奖”“中华优秀出版奖”等逾190项国际国内重要奖项与提名,并被国家图书馆、哈佛大学、北京大学等中外知名高校与机构永久收藏。他曾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讲学,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国际传播。

讲座伊始,叶云川以自身与国际音乐人合作的经验为,引出“人工智能时代下音乐的价值在哪”这一发人深省的问题,并从音乐形态、功能与存在语境等方面,结合自己多年音乐采风与唱片制作的经历,深入阐述了《中国音乐地图》项目的理念与实践。通过对苗族《木叶传情》、蒙古族《小黄马》、安徽《新安江号子》、新疆《古丽麦热姆》等作品的展示,他带领听众踏上了一场民族音乐的“声波之旅”。这些音乐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更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活态档案”,以声音为载体记录着历史、情感与信仰。

叶云川指出,《中国音乐地图》项目不仅是对濒危音乐形态的抢救性记录,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当代表达。他通过40多个民族、200余种乐器的采风行动,为中国传统音乐建构了一座穿越时空的“声波方舟”,以此抵抗文化同质化的潮流。他强调:“传统音乐的保护不仅要记录,更需要传播。让音乐活在今天,才能走向明天。”

互动环节,现场师生踊跃提问,热烈探讨AI技术在传统音乐研究中的应用、项目中的传承人寻找机制、田野采风方法等现实课题。叶云川从音乐制作人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分享了在数据采集、内容筛选、后期制作等方面的实操经验,激发了同学们对信息时代田野工作的深入思考。他还鼓励同学们熟练运用AI等新工具,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研究动力与传播路径。

音乐学院副院长陈洁教授讲座总结强调“传播就是最好的保护”,她着重指出,学院教学实践内容与叶云川先生音乐项目高度契合,也体现了南艺旨在培养兼具人文视野与实践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定位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掌声不断。叶云川平易近人的讲述风格与深沉的文化情怀深深感染了在场师生。讲座前,他向我校图书馆捐赠了大量瑞鸣音乐出品的珍贵唱片资料,极大丰富了学校在传统音乐研究方面的资源储备。

“艺术是未来的,不一定是今天的。”正如叶云川所言,本次讲座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民族音乐学思政实践课,为我院师生在民族音乐保护、跨文化传播与数字化制作等方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文:张君烨,张贵瑶。



南京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 2007-2015
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心制作维护 苏ICP备05007126号访问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