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火花:喜马拉雅地区的传统文化与音乐讲座

时间:2020-12-24浏览:1607

  2020年12月14日下午2点,南艺音乐学院“纪念民族音乐学首届会议召开四十年”系列学术活动讲座的最后一场——“喜马拉雅地区的传统文化与音乐”在101会议室举行。

  主讲人杨曦帆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与特邀讲座嘉宾觉嘎教授(西藏大学教授)在南艺钱慧副教授的主持下以“对话”的特殊形式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喜马拉雅地区的传统文化及音乐艺术。

  杨曦帆教授在讲座中提出,“喜马拉雅”不仅是一种以“喜马拉雅山脉-高地为主”划分的地理环境概念,更是一种具有精神象征内涵的文化符号概念,代表了特有的“高地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组成部分。在此文化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多种文化的交融,因此这一独特区域内的众多跨界民族提供了重要的多元文化资源。

  杨曦帆教授首先以《喜马拉雅》等电影片段给在座师生展示了喜马拉雅地区的人文环境与民俗信仰等,并邀请藏文化的“局内人”觉嘎教授进行补充讲解。在对环喜马拉雅地区音乐图像、乐器乐人、信仰仪式中的音乐等进行介绍后,杨曦帆教授指出“神格”是理解喜马拉雅文化的一把钥匙。作为数亿信徒的共同“神山”,喜马拉雅是高地文明的象征,是被赋予“神格”的神圣化空间。

  从民族音乐学研究角度出发,喜马拉雅地区音乐文化受藏传佛教密宗“密教-上师传授”的影响,音乐的文化意义具有高地文明的特殊性。喜马拉雅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在音乐中体现,“信仰”不只是一种知识系统,而是一种智慧形态,信仰固定了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也固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杨曦帆教授提出在“信仰-修行-音乐”的体系中,喜马拉雅地区的音乐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作品”来欣赏,而是作为修行的一部分来认识和体验。

  杨曦帆教授还就个人在彭措林寺(觉囊-格鲁)的田野工作经历讲述“壁画中的音乐”故事,以“空”为论题反思喜马拉雅的空灵之音不同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空灵之音,指出喜马拉雅之“空”强调“认知主体的自知性”,此时“本体的音乐本质上不是审美对象,而是对人的生存经验和对宗教感性体验”。

  讲座最后,杨曦帆教授和西藏大学觉嘎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互动交流,两位教授通过“对话”的形式,分别以藏文化“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视角阐述了对喜马拉雅地区音乐文化的各自体验和理解,并回答了讲座中师生提出的如何辨别与区分藏族宗教音乐中的“音声”及“默声”行为、“藏族音乐及艺术体裁分类”等问题。

(杨玥音乐教育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