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周五)下午14:00,由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举办的“纪念民族音乐学召开四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第七讲:《中国传统音乐多声思维之存在》于音乐学院101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教授主讲,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系薛雷教授主持。
本场讲座,项阳研究员围绕“中国传统音乐是否存在多声思维”、“中国传统音乐多声思维的依存方式与历史脉络”“中国传统音乐多声思维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展开讲述。讲座伊时,项老师提出中国音乐存在多声因素,关键在于如何认知。我们既应以西方专业技术音乐理论作为参照系对照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观照,以应回到历史语境中以多声音乐基本形态去考量,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特色。
项老师从“礼乐中雅乐与非雅乐类型的多声存在”、“俗乐组合的多声部意义”、“独立乐器的多声部意义”三个层面讨论了中国传统音乐多声思维。项老师指出:中国传统音乐多声思维不仅在雅乐中一以贯之历经数千年,在非雅乐的礼乐中也广泛存在。从“金石以动之,丝竹以行之”的传统祭礼乐队组合来看,金石在乐队中多为骨干音演奏,而主旋律由丝竹乐器完成。
从西周至明清时期,祭礼乐队经历了从宫廷到地方府衙以及州县播延过程,同属“金石动、丝竹行”的形态随着“文庙祭礼乐”在全国延展开来。通过“浏阳文庙祭礼乐”活态传承与浏阳邱之稑《丁祭礼乐备考》记录的乐谱可进一步证实上述现象。在《文献通考》中亦可看出,宋代大晟府“大晟燕乐”创作思路与“大晟雅乐”一致,是多声思维和形态拓展到多类型礼乐的结果。此外,在中国传统音乐“俗乐乐队”组合中也因乐器性能与自身演奏局限,乐器职能各不相同,有演奏加花变奏和演奏骨干音之别。诸如“笙”等和音定律乐器、并不以单音存在,而以平行两行甚至多行旋律进行,在发展中渐成四、五、八度主导和音演奏样态,显现出中国传统独立乐器的多声部意义。
最后,项老师形象地总结到:“中国多声音乐好比侏儒,年龄虽大,却没有长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声形态虽“道法自然”,具丰富性意义,却提升不足,相关技术理论难以达到西方高度。因此,应深入探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多声思维观念,在强化本土意识的基础上挖掘其深层内涵,在溯流探源前提下有意识提升,在彰显自我同时有效借鉴外来。
讲座尾声,有同学就“很多声音在一起,是不是多声的概念”,“多音、多声与多声部”三者之间的关系向项老师提问,项老师和音乐学院在场老师,及学生们对该问题展开热烈而持久的讨论。提问互动后,薛雷教授对本场讲座予以总结,并对项阳研究员的精彩讲座致意诚挚感谢。
(杨丽琴音乐人类学方向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