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下午2点,2020年江苏省研究生“音乐与舞蹈学(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学术创新论坛活动在南艺音乐学院演奏厅如期举办。此次活动的首场讲座由阎爱华教授主讲,讲座的主题为“不忘初心,筝情永远——南艺古筝教学心路”。
讲座伊始,阎老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专业古筝教学就是在各个流派传统筝曲艺术特色基础上的发展创新。由此为出发点,阎老师把整场讲座分为四个部分和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是教学理念的分享。阎老师按字依点,为大家解说了“有、准、妙、深”的古筝科学教学法新理念:
1、“有”
“有”即“心里有,手上才有。”
戏曲是古筝音乐的命脉,掌握了古筝演奏的核心脉搏。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中,首先要遵循的就是“有”这个字,“只有心里有,手上才会有”。演奏中,只有心中有想法,手中的旋律才能动人。倘若你的心里没有,就算手上技术再好,也只是弦击而鸣,是无法弹出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作品的。
2、“准”
“准”即“准确”。
在演奏中,演奏者每一次下手时对音乐的把握度都要非常准确。古筝各个流派的演奏艺术特色常常体现在细微的音韵表达上,所以准确的把握度是非常重要的。如今,研究生如果想要创新,那么,就务必先要了解清楚各个流派中每个演奏家的个性以及他们的共性。只有准确掌握了基本的内容,才能演奏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音乐。
3、“妙”
“妙”即“美妙”。
音乐是供人欣赏的,倘若旋律线条不够优美,听众就会觉得遗憾。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妙”,我们需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妙”应该体现在哪里地方?首先,是“发音的质量”。把握好“发音的质量”,抓住基本音色的实、润、亮与平衡就是一种“妙”。我们在音色质量把控较好的基础上,要力求音色中美感与张力的变化与表达,这种张力的分寸如何去把握,就会在“妙”这个字上有所体现。
第二,“妙”应当如何去理解?“妙”就是“音的组合”。合理地组合骨干音、装饰音和音乐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好听的音色,没有将其组合好,表达时整体美感就会有所欠缺。
4、“深”
“深”即“深度”。
“深刻地表达”是我们表演艺术演绎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学理念中的第四个字为“深”。如果能够做到“深”,那么演奏的效果就达到了。对于演奏人才来说,灵性和天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鲜活的心灵感应培养,加强挖掘学生理解乐曲的情感深度,科学的教学程自然顺势地导入相对完善的艺术境界,这是我们最终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第二部分,是“遍访名师”。这一部分阎老师向大家叙述了自己多年来学习的经历与教学的经验,让大家受益匪浅。
1958年,南艺初设古筝专业,阎爱华老师拜于涂咏梅先生门下,跟随先生潜心学习。后来又在先生的带领下,跟郭鹰、曹正等名师学习。在多位名师的指点下,阎老师感悟到了古筝艺术的真谛,全面的学习让她明白了古筝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不久,阎老师从南艺的一名古筝专业学生转变为一名专业老师,为此,她开始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教学过程中,阎老师坚持带领学生遍访各地各派名家,让学生去感受每个流派风格特点;同时,她也邀请了国内外许多知名音乐家来南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这种“带学生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的学生培养模式,成为了阎老师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
第三部分,是“创新意识”。作为创新论坛的首场讲座,阎老师详细地为大家介绍了古筝发展中她所参与创作的一些项目。首先,阎老师为大家播放了涂永梅先生改编的古筝、琵琶二重奏作品——《大浪淘沙》的演出视频。接着,阎老师将自己与多作曲家们相互配合完成的筝乐作品集进行陈列,每首作品阎老师都讲述了乐曲成型过程中的一些小故事。最后,阎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她所编写的《筝艺新探——线谱古筝教程》这本书,这是全国第一本古筝五线谱教程,也是筝乐发展中的传承、创新、求变。
第四部分“博采众长”,是讲座的尾声部分。阎老师说,音乐艺术要不断创新,紧跟社会的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在一个多世纪的建设中,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全方位综合素质打造,以及个性张扬价值体现方面,创造了很多的辉煌!让我们以此作为新的起点,汇聚才智,共同谱写新的篇章,开创新的未来!这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讲座为今后古筝艺术的发展乃至整个民乐艺术的发展都带来了诸多启发。
讲座最后,阎老师亲切地与学生们进行了互动与交流,并合影留念。阎爱华教授的亲身经历对民乐学者们在今后的学习创作中,有着弥足珍贵的参考价值。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人,一定要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与创新能力,为江苏民乐的创新发展作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