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曲家吴小平教授来我院讲座

时间:2019-11-11浏览:3873

2019年10月22日下午我省著名作曲家吴小平教授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演奏厅进行了主题为“漫谈音乐语言”主题讲座。

吴小平,曲作者。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中国音协、剧协会员、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作曲、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原江苏省文化厅艺术总监,江苏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曾获第十届文华音乐创作奖、第十七届群星奖、第七届音乐金钟奖、中国第十届电视剧单项音乐奖,多次获中国戏剧节优秀音乐设计奖,曾担任中国艺术节“文化大奖”评委。

  

在讲座中,吴老师用了大量的音乐音频资料,向我们展示了作曲过程中音乐语言的运用问题。他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吴老师开篇引用了民俗学家的话,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讲:任何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不管它在物质方面如何发达,它在精神文化方面必将成为外国文化的俘虏,其结果无疑是悲惨的。向我们强调了作品的民族性,倡导我们选择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音乐素材。音乐创作主要分为声乐与器乐作品,器乐作品的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声乐作品的特殊性就在于文字语言的表达。

声乐作品的音乐语言大致分为五种类型,主要有戏曲音乐语言、曲艺音乐语言、民歌音乐语言、五声性调式创新性音乐语言和大小调式创新性语言。关于戏曲中的音乐语言,吴老师提到,作曲者为了更好地创作,一定要学习演唱,掌握气息的运用与咬字的准确是作曲者的基本功。在创作中,遵循语言的自然规律,借鉴音乐语言融入自身创新性的技术,以形成歌曲的独立品格。《梅兰芳》、《青衣》、《俏花旦》等优秀作品正是从京剧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发挥出传统音乐语言的魅力,更加彰显了音乐的民族性。戏曲和曲艺正是中华民族艺术歌曲的源头,是我们创作灵感的来源,吴老师为我们音乐语言的选用提供了指导,用音频实例鼓励我们学习戏曲与曲艺的音乐语言。

吴老师分享了他的创作体会,注重题材的创新,它会带来音乐语言的创新,注重选择高质量的歌词,注重歌唱的能力,注重语言的四声关系,注重“腔”的运用与表现,注重“点”与“线”、“说”与“唱”的有机关系,注重将民族音乐素材陌生化处理,注重衬词的运用,注重运用器乐造型及前奏间奏的功能,注重“混合调式”的运用,注意形态贯穿,历史性题材多用增四度音程,注重节拍的灵活运用,注重充分的结尾。对于调式的创新,我们需要注重词义的清晰表达、注重语感。吴老师讲“天下音乐一大抄”,并用具体的音乐谱例指导我们进行创作实践,在模拟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形成一个全新的旋律,对我们的创作理念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场讲座的主题与研讨会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追求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技术性的同时,怎样有利于传唱、怎样更好地融入社会,创作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吴老师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民族音乐是我们音乐创作的根基,艺术是情感的根基,思想情感更重于技术理论。

两天的学术活动以及音乐会结束了,这场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与支持。同时,这不仅仅是一场听觉的盛宴,前卫的创作理念与精湛的作曲技术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研讨会与讲座也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启发。未来,我们将谨记使命,加强采风实践,以民族性为根基,以技术为手段,以思想性为追求,努力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培养好新一批的作曲人才。坚守艺术理想,坚持文化自信。只有真正树立伟大目标并付出实践,才能承担起祖国交给我们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