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苏独玉教授应邀来音乐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者:李金鹏发布时间:2018-07-04浏览次数:1782

71日到3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系教授苏独玉女士在我院101会议室进行了以“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多样性与不断变化的学术性视角”为主题的三次讲座,并和参与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

71日下午,苏老师与音乐学院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大家讲解了自己的求学和研究经历。在场师生不仅针对苏教授的求学经历、研究经历、具体研究等提出问题,也与苏老师在音乐人类学的热点话题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对自己在学习和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向苏教授询问意见。

72日上午,苏老师以“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发展”为题开展讲座,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别通过音乐人类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学科形成与发展阶段、代表人物、重要论文著作及其中的主要观点等方面阐述了音乐人类学在美国的发展。其中特别对该学科的中文命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音乐人类学”比“民族音乐学”这个名称更为贴切。另外热切期待中国音乐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相关著作在不久的将来问世,使世界的其他国家能了解中国的音乐人类学发展。讲座最后,在场师生与苏老师进行交流,其中关于“传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异常精彩。

73日上午,苏老师进行了第二场讲座,这场讲座的题目是“美国当前的音乐人类学发展趋势、问题与理论”。本场讲座主要讲了五方面。第一,20世纪西方认识论的转型,从过去的客观先验论转向主体建构。第二,讲述了在过去30年的时间里,她在中国西北研究花儿的田野经历并介绍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相关论著,思考20世纪末至今,西北民歌花儿如何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并最终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推荐了国外经典学术著作,如,1966年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所著《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理论》(Peter L.Berger and Thomas Luckma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1973年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著《文化的解释》(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乔治·马尔库斯与克里·福德的《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政治》(Gorge Marcus and James Clifford, Writ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霍布斯帮和R·兰梅所著《被发明的传统》(Hobsbawm and Ranger,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等重要著作。第四,在文化表演方面,讨论了音乐人类学所研究的主体是什么。第五,介绍了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与音乐人类学系的基本情况。讲座最后苏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讨论了中国与外国学术研究的不同观点等问题,再次讨论“传统”是什么的问题及其他问题。讲座在主持人杨曦帆教授的总结下结束。(音乐学院 图、文:何泽蘋)